当前位置: 首页 > 医学版 > 期刊论文 > 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> 中华皮肤科杂志
编号:10290272
64例皮肤纤维瘤表皮的病理改变
http://www.100md.com 37c医学网
     作者:孙建方 辛林林 史同新 曾学思 李阿梅 高新元

    单位:210042 南京,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[孙建方 辛林林(进修医师) 史同新(进修医师) 曾学思 李阿梅 高新元]

    关键词:

    中华皮肤科杂志980233.htm

    皮肤纤维瘤(DF)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皮肤肿瘤,虽然本病是一种以真皮纤维组织增生为特征的肿瘤,但其增生纤维组织的上方表皮可有形式及程度不同的增生性改变,为详尽了解DF表皮的这种变化,我们对64例DF患者的72份标本进行了回顾性分析。

    一、病例和方法

    (一)临床资料:64例患者,共有72个标本的HE切片,其中男20例,女44例;年龄5~63岁,平均34岁;病程2个月至30年,平均20个月;皮损分布于下肢24例(37.5%)、上肢17例(26.5%)、躯干14例(21.9%)、头颈部9例(14.1%);其中49例(76.6%)单发,5例(7.8%)2个皮损,7例(10.9%)3个皮损,3例(4.7%)5个皮损。所有皮损均为皮内结节,肤色、褐色或黑色,质韧或硬,与表皮粘连,表面未见破溃。大部分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,少数有轻微瘙痒或疼痛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(二)表皮增生类型分类标准:①正常表皮。②表皮银屑病样增生:棘层肥厚、表皮突延长、下界基本平齐,表皮突末端可呈钉状、杵状或轻度变平呈靴状或分叉。③表皮脂溢性角化病样增生:棘层肥厚,延长的表皮突相互交错,部分皮突向下延伸,与两侧正常表皮不平齐。④浅表基底细胞癌(BCC)样增生:增生的表皮突向真皮内突起,呈芽蕾状,细胞较小,染色略深,周边细胞呈栅状排列,类似于浅表性BCC。⑤Becker痣样增生:棘层肥厚,表皮突延长增宽,表皮突底部平坦,呈锐角状,基底层色素增加。⑥表皮不规则增生:增生的表皮突可增宽如带状,也可变窄、弯曲延长如鹰爪样。除以上各型表皮增生外,有时在同一切片内可见多种增生性改变并存,此时取其中明显的一型做为观察指标。

    二、结果

    在72张切片中,53张(73.6%)有表皮增生性改变,其中银屑病样增生23张(31.9%)、脂溢性角化病样增生11张(15.3%)、BCC样增生3张(4.2%)、Becker痣样增生4张(5.5%)及不规则增生12张(16.7%)。DF的类型:纤维型49张(68.1%)、细胞型20张(27.8%)、硬化型3张(4.1%)。未见这三型DF与表皮增生类型相关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三、讨论

    国外报告DF表皮增生性改变的发生率为27%~50%[1,2],我们观察的结果为73.6%。DF表皮增生的形式有多种,文献提到的有银屑病样增生、脂溢性角化病样增生、BCC样增生及不规则增生,也有个别报道鳞癌样[3]。在我们的观察中,除后者外,其余类型均见到,但我们所见的Becker痣样增生改变,目前尚未见报道。DF表皮的增生性改变以及增生的各种类型对DF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。其中银屑病样增生的发生率较高,占31.9%,虽然这种改变可见于多种疾病,特异性不高,但有助于DF与其他纤维组织性肿瘤的鉴别诊断,如神经纤维瘤、平滑肌瘤等。Becker痣样表皮增生性改变有一定的特点,而且这一改变在其他皮肤病中也较为少见,因此它的出现对诊断DF有较大的帮助。但其发生的比例较低,占我们观察病例的5.5%。脂溢性角化病样增生与棘层肥厚型、角化过度型及腺样型脂溢性角化病均有不同程度的相似之处,但前者增生的表皮突相互交错,一般不融合,与两侧正常表皮也不平齐,部分表皮突可向真皮乳头层延伸,与脂溢性角化病不同,加之两者在病理及临床上的其他特点,鉴别不难。DF的表皮不规则增生占16.7%,这种类型的表皮改变在其他皮肤病中也相对少见,如出现在增生性纤维组织上方,有助于DF的诊断及鉴别诊断。DF表皮浅表BCC样增生的发生率既往报道为2%~5%[1],与我们的观察结果(4.2%)相近,这种增生有时与浅表BCC不易区分,但后者肿瘤团块由小而深染的基底样细胞组成,团块周围常可见收缩间隙,可资鉴别。值得注意的是,虽然我们未发现DF与其他肿瘤并发,但已有DF并发BCC的报道[4]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关于DF表皮增生性改变的机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,Nestle等[5]认为在DF的发生过程中,真皮内树突状细胞与T细胞结合,产生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在内的多种细胞因子,刺激表皮增生。也有作者[2,6]提出,DF损害内的炎症细胞释放前列腺素E或产生某种介质,引起表皮的增生。对于发生这种改变的确切机理尚待今后进一步研究。

    参 考 文 献

    1 Schoenfeld RJ. Epidermal proliferations overlying histocytomas. Arch Dermatol, 1964,90∶266-270.

    2 Dalziel K, Marks R. Hair follicle-like change over histocytomas. Am J Dermatopathol, 1986,8∶462-466.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3 Requena L. Plate-like sebaceous hyperplasia overlying dermatofibroma. J Cutan Pathol, 1992,19∶253-255.

    4 Mckenna KE, Somerville JE. Basal cell carcinoma occuring in association with dermatofibroma. Dermatology, 1993,187∶54-57.

    5 Nestle FO, Nickoloff BJ, Burg G. Dermatofibroma: an abortive immunoreactive process mediated by dermal dendritic cells. Dermatology, 1995,190∶265-268.

    6 Francis AJ, Marks R. The effect of antiprostaglanclin agents on epidermal proliferation induced by dermal inflammation. Br J Dermatol, 1977,97∶395-400.

    (收稿:1997-02-20 修回:1997-05-30), http://www.100md.com